茶行業市場,市場的參與者也是構建者與引路人。構建者應該主動引領市場的發展方向,探索出整個產業的振興之計。中國茶業,產業轉型是壯大發展的可行之策。
2015年全國茶葉總產量保守估計已近300萬噸,但較之2014年茶業市場,今年雖然總產量預計繼續有2成的復合增長,但真實銷量、貿易額,以及多數中小企業和個體店的日子卻冷暖自知。由于中國茶產業的整個體量并不大,加之品牌多、強勢品牌少,區域品牌多、知名品牌少等短板,成為茶業發展的桎梏。
發展與詬病同在,中國茶業當審慎前行
一、行業呼喚強勢品牌,中國是“世界茶鄉”,是茶葉發祥地,是第一產茶大國,茶葉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無需言表。
“七萬中國茶企不敵一個英國立頓”令業內有識之士汗顏?;诋a業結構與發展模式不同,“不敵立頓”論點或許有失偏頗,但從市場占有率來看,確實值得深思。強勢品牌,已成為中國茶業發展的短板。
中國茶業現狀是區域品牌多知名品牌少、注冊茶企多知名茶企少、茶葉產銷量多利潤空間小。打造強勢品牌,是振興茶業的“火種”,不是口號,而是為之努力的目標。
二、商業意識不明確,行業市場兩極分化嚴重:茶葉是生活中的日用品,也是精神生活的一種文化體現??焖侔l展的中國茶業并沒將生活與文化完美地結合,中國茶業對“商業行為”的無意識剝離,造成了茶業營銷兩級分化的困境:面對普通消費者的終端銷售市場,茶葉產品良莠混雜,消費者的購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,缺乏消費心智的主觀接受;定位高端的精品茶,一味地走“明星路線”,缺乏有效、有針對性的推廣方法。
三、行業規則待規范,亂是弱之根:產能過剩,是2015年度中國茶業不可回避的共識。而產能過剩,是茶業缺規則,管理不規范,發展模式欠統一的縮影。
中國茶業種類之多堪稱行業之最,同一種屬甚至同一品牌,在價格、品相上,缺乏統一標準。促銷“熱鬧”卻忽略營銷,“玩茶”多于消費。背靠巨大的消費市場,卻沒形成一批叫得響的茶業品牌,發展思路混亂是整個茶業弱勢的根本。中國茶業要邁向更高層次,市場的重新洗牌勢在必行。
茶業洗牌,產業轉型迫在眉睫
發展中的行業市場,市場的參與者也是構建者與引路人。構建者應該主動引領市場的發展方向,探索出整個產業的振興之計。當前之中國茶業,產業轉型是壯大發展的可行之策。
茶葉是商品,生產需轉型:茶葉是農產品、生活日用品的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寄托。但僅立足于農產品或者文化的層面,茶葉不可能實現生產與市場接軌,從而滿足消費需求,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商品化。
因而,茶產業的轉型必將由生產模式與產品定位的轉變開始:通過種植采收的規?;?,采制工藝的標準化,讓茶葉從農產品變成商品;另一方面,摒棄不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,脫離實際的炒作之風,使得茶業的營銷推廣“落地”而具備針對性,讓茶葉從“文化玩物”變成消費商品。
茶葉需營銷,市場要轉型:地域性限制與終端市場的完整性,依舊是困擾中國茶業發展的巨大難題。
茶葉消費者不是品鑒行家,對茶品的認同還是基于口感、品相、包裝、價格這些最基本、最直觀的因素。茶葉必須是流通便捷、覆蓋面廣的商品,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。如何讓產品搶占市場,營銷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。茶業市場的轉型必須從最大限度的滿足消費需求、擴大消費層面開始。
亟待強勢品牌引領茶業發展
從產品升級到品牌升級:包裝,是產品給消費者的直觀感受,因而包裝的標準化是產品升級的有效方法。但同時,產品升級的含義絕不僅僅是包裝的升級,表里如一的產品品質提升才是助推品牌升級的正確之道。
縱觀我國數以萬計的茶企,除卻業內人士,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幾個知名茶業品牌。因而,茶葉產品的升級是一個從質量、包裝、文化內涵、產品種類上的全面升級。
從產銷量升級到市場占有比率升級:產銷量是衡量企業規模的硬標準,沒有產量的支撐,打造強勢品牌企業無異于構架空中樓閣。因而,避免盲目擴張茶葉種植面積,提高產銷量比是打造行業強勢品牌的基礎,而跨產銷區的資源整合是打造龍頭強勢品牌的必經之路。
另一方面,單純的產銷量并不代表市場占有率,產品涉及面、市場覆蓋面才能真實反映產品的銷售狀況。在這方面,國內幾大日化企業的方法值得茶企學習。例如,袋泡茶可以發揮名片作用,在超市或百貨商店大量鋪貨博取“眼球效應”,都是對茶企很好的宣傳。
從渠道升級到產業鏈升級:中小茶企采取直營與鋪貨,以及大型茶企將產品分流銷售的渠道模式支撐著中國茶企的發展,卻沒有更多的嘗試與創新。
茶企營銷,渠道的構建如同血管經絡一樣重要。產業鏈的全面升級必將成為茶業打造強勢品牌的生命線,而穩定的采制、產量和銷售渠道是產業鏈升級的基本保障。
茶葉是健康飲品越來越受人推崇,已成共識。而另一方面,新生代消費者對茶文化的感知尚處于初級階段。水無常形,茶業發展也沒有固定的模式,只會模仿而無主觀創造的品牌推廣,不能保證茶產業的長久發展。唯有將自身從行業參與者升華到構建者、領路人,才是每一位中國茶業參與者所應具備的積極態度。